《餘燼》票房低迷,究竟問題出在哪裡?

《餘燼》是導演鍾孟宏迄今為止預算最高的作品,製作成本接近一億元新台幣,但票房表現卻遠不如預期。截至12月8日,上映24天,總票房僅556萬元新台幣,距離千萬大關仍有一段距離,讓這部電影面臨「叫好不叫座」的窘境。
題材太過沉重,市場接受度有限
有影評認為,《餘燼》選擇了政治敏感題材,試圖用較為中立的方式呈現,但這種處理手法反而導致「兩邊都不討好」,無論是支持或反對某立場的觀眾,都難以完全接受。相較於市場上其他賣座的國片,如《鬼才之道》超過6000萬元的票房,《餘燼》的沉重敘事風格無法吸引主流觀眾。
宣傳與敘事方式影響觀眾進場意願
不少網友在討論區指出,《餘燼》的敘事方式較為冷靜克制,缺少戲劇化的情感爆發,導致部分觀眾覺得「節奏過慢」、「情緒鋪陳不足」,因此影響了票房表現。相較於近期成功的國片,《餘燼》的宣傳似乎未能打動大眾,尤其是喜歡娛樂性較高作品的觀眾。
國片投資風險大,未來何去何從?
《餘燼》的票房低迷,讓不少人開始討論國片投資風險。以相似預算的國片來看,《鬼才之道》憑藉幽默與本土文化特色,成功吸引觀眾,而《乒乓男孩》則靠著熱血青春的故事取得1500萬元以上的票房佳績。相較之下,《餘燼》雖然在美學與劇作上仍有水準,但票房失利可能讓未來類似題材的電影更難獲得大規模投資。
未來是否有機會翻身?
目前《餘燼》仍在上映中,但要突破千萬票房恐怕相當困難。不過,後續如果能透過串流平台、影展或國際市場來彌補票房損失,仍有機會在不同領域發揮影響力。鍾孟宏過去的作品如《陽光普照》《瀑布》等,雖然首波票房表現不算頂尖,但後續仍獲得國際關注,《餘燼》是否能透過類似方式找到新的受眾,值得觀察。
《餘燼》是一部具備藝術價值與議題深度的電影,但在台灣市場上的接受度並不如預期。未來,國片要在文化價值與市場考量之間取得平衡,或許將是台灣電影產業的一大挑戰。
Volvo業務推薦周于崴2027 | Volvo接待 | Volvo技師 | Volvo LEVEL 3技師認證 | Volvo台北